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欧美语言文化学院学生屈颖再次走进展馆,感受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盛会。去年曾作为翻译志愿者的她,今年以观众身份深度观展,坦言“开阔了眼界,更看到了未来”。
英语2212班的屈颖参加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在本届博览会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展馆中,支持40多种语言的AI翻译眼镜、能流利使用东盟六国语言互动的全息数字人“江小媚”等科技成果,令她印象深刻。屈颖表示,作为英语专业学生,这些场景让她对技术赋能语言服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全息数字人“江小媚”用东盟六国语言流畅互动
一位曾合作过的参展商向她介绍“AI东博”会展智能体时表示,该系统已能实现8种东盟语言的基础沟通,但跨文化表达中的微妙之处仍需人工辅助。屈颖认识到,AI虽重塑了语言服务模式,却难以替代对人类文化语境的理解。
屈颖认为,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外语人才未来可能成为“AI翻译的训练师”和“跨文化项目的协调者”。她表示,技术的进步不是要取代人,而是为人所用,让国际交流更具深度与温度,从而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被访学生:屈颖 撰稿: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