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企业运营虚拟仿真综合实践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具温情的教师节庆祝活动。活动中,李婷婷老师作为我院优秀青年教师代表进行了发言。发言内容如下:
大家下午好!明天是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属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节日里,非常感谢学院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我做的事情,对学院、学校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我承担的责任,更比不上学院领导、主任、教授们。过去的几年时间,在学院领导的培养下、在同事的帮助下,我且行且思、且悟且进,不断成长。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感悟,和老师们一起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一、备课用心,授课尽心
在教学方面,我始终坚信,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价值的引领和思想的启迪。面对00后甚至05后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多元的信息来源,我尝试打破“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坚持用心备课,紧扣学生思想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鲜活案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第四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会选用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参加学青会、东盟博览会、学校“20周年”庆、迎新活动等志愿服务案例,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清道理。授课时尽心投入,注重互动启发,努力让课堂有温度、有深度,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二、请教虚心
学习,是我这几年从未停歇的脚步。思政课内容更新快,社会热点纷繁复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身经验不足,因此始终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如陆院长、苏院长、云副院长、周副院长、骆昭平教授、张君教授、冯霞教授、赖荣珍教授、梁彩花教授、苏亮乾教授、赵素桃主任、韦凤主任、黄琳主任、庞小云老师、胡泊老师、张海帆老师等都是非常优秀、有经验和有想法的老师,每次跟他们听课、学习、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就拿最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备课工作来说,我们小组负责第三章的内容,组内成员都是青年教师,虽然大家在教学上充满热情,但面对课程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仍然有一些忐忑。完成初版课件后,我们担心某些问题把握不够准确,就先请胡泊老师帮忙审阅。胡老师细致严谨,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修改建议,在初步修改完善后,我们又将课件呈请赖荣珍教授把关。让我非常感动的是,赖教授不仅认真审阅了每一页课件,还在8月26日晚上10点多和我打电话进行沟通,逐条讨论课件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在这里,我想对赖教授说两个词,一是谢谢,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倾注大量心血指导我们,感谢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二是对不起,这么晚还打扰您的休息时间。您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用心耕耘;也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跋涉。
三、科研诚心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如何把课堂上的困惑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我始终抱着一份真诚与敬畏之心去探索。身处广西这片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热土,我意识到我们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特殊的时代责任——如何在边疆地区更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是,我决定从“小切口”入手,将研究聚焦于“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实践”,力求在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中,回应现实关切,服务育人根本。这几年,依据教学和研究,我主持了1项校级科研和1项教改课题,参与了多项校级、区级项目,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我逐渐明白,科研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源于教学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管理精心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需要细致与智慧的系统工程。我在2023年-至今在数字科技学院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期间始终秉持“精心管理、用心育人”的理念,从宿舍走访的每一次谈心,到主题班会的精心设计;从学业预警的及时干预,到学生心理波动的敏锐察觉,我都力求做到精准施策、润物无声。我深知,真正的精心,不仅在于事务的周全,更在于用情的深厚。当看到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在关爱中重拾信心、在引导下明确方向,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温度,就藏在一点一滴的用心之中。
回首这几年,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敬畏之心对待讲台,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以进取之心对待专业,努力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
最后,祝各位领导、同事们教师节快乐,也祝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明天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