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召开第六次集体备课会​

时间:2025-04-30 作者:张树群、陈卓蔓、黎姿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4月29日下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于知新楼 B206会议室召开第六次集体备课会。吕玲丽副校长指导,教研室全体教师与会,韦凤主任主持。沈海香、陈卓蔓、黎姿三位老师分别围绕不同专题分享备课思路、领学课程内容,现场研讨氛围热烈。

沈海香老师正在进行领学

 

吕玲丽副校长正在进行指导

沈海香老师聚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专题,深入剖析“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任务”,从多维度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为使理论更直观,她引入前沿生态治理案例,巧用对比分析、活动探究、互动讨论等教学法,生动呈现理论要点。吕玲丽副校长凭借丰富经验,就该专题提出创新授课思路,建议课前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中采用 “双轮驱动” 模式,并分享她的教学设计,助力教师解决教学难题。

 

陈卓蔓老师正在进行领学

陈卓蔓老师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为主题开展领学,紧扣教学大纲与学生需求。课程重点解析“社会治理格局”,通过“中美网友对账”案例对比,展现中国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优势;难点探讨“分配制度”,结合“双千”计划与两会政策,引导学生分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衔接问题。教学中融入视频、辩论等互动形式,深化学生对民生政策与社会治理的理解,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程案例鲜活、逻辑清晰,有效激发学生对社会建设的思考与讨论。

 

黎姿老师正在进行领学

黎姿老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专题展开领学。她首先剖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教学重点,通过历史脉络分析其引领文化发展的核心作用,结合当前形势阐明其在抵御错误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的现实意义。针对“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教学难点,她系统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面临的虚假信息、舆论极化等挑战,提出四维解决方案:以创新传播形式增强吸引力,通过互动机制提升公众参与度,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国际传播能力。课程通过典型案例,生动呈现了主流舆论影响力提升的路径,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示范。

领学结束后,教师们围绕三位老师的领学内容展开实践性讨论:沈海香老师部分提出生态考察与课堂辩论的建议;黎姿老师环节聚焦短视频创作和媒体人进课堂;陈卓蔓老师部分则倡导民生调研与经济模型教学。讨论均紧扣学生能力提升,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韦凤主任总结强调,此次备课会成果丰硕,教师们对课程重难点理解更深入。期望大家将成果用于教学,优化方法,提升质量,培养有担当的青年一代。此次备课会搭建了交流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为高质量开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筑牢基础。

一审:贤桂月 二审:周献策 三审:梁淑辉